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3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副溶血弧菌悬液和生理盐水(对照)注射感染日本蟳,研究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注射副溶血性弧菌悬液组12、24、48 h后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48 h达到最高;122、4 h CAT活性增加明显,24 h达最高;AKP活性5、12、24 h均有增加,高于对照组,24 h最高;ACP活性12 h开始上升,24 h达最高。在人工感染副溶血性弧菌48 h内,日本蟳体内的免疫因子发生明显的变化,血清中SOD、ACP、AKP、CAT活性在不同时间段均有显著升高趋势,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以精子存活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两步降温法研究了稀释剂、抗冻保护剂和预冷时间对日本蟳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采用稀释剂II、15%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抗冻保护剂的保存效果最佳。在液氮中保存24 h后,精子存活率可达83.76%,保存一年后可达73.81%。精液的第一次预冷时间以25 min为宜。  相似文献   
3.
Charybdis feriatus is a highly prized crab in the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In local markets, crabs are sold live, iced, or refrigerated at 2°C – 4°C.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shelf life of whole crab stored at 4°C for 192 h using a set of biochemical, microbiological, and sensorial parameters. Biochemical indicators such as the 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 (TVB-N) and trimethylamine nitrogen (TMA-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storage and within an acceptable limit up to 144 h. Regarding the biogenic amines, cadaverine and spermidin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during the storage period. Among them, cadaverine could be proposed as a useful spoilage indicator for this crab species. The mesophilic and psychotropic bacterial count exceeded the limit of acceptance after 144 h of storage. Sensory attributes were gradually diminished with the storage time. Sensory scores were found to correlate well with both mesophiles and psychrotroph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meat quality of Charybdis feriatus can be maintained up to 144 h when properly stored at a temperature of 4°C ± 1°C.  相似文献   
4.
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进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悬液和生理盐水(对照)注射感染,研究其血清免疫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注射鳗弧菌悬液组SOD活性12、24、48h均高于对照组,48h达到最高;CAT活性12、24h增加非常明显,12h达最高;AKP活性5、12、24h都有增加,均高于对照,24h最高;ACP活性12h开始上升,24h达最高。在人工感染鳗弧菌48h内,日本蟳体内的免疫因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血清中SOD、ACP、AKP、CAT活性在不同时间段均有显著升高趋势,高于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理群体日本蟳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酶活力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不同地理群体日本蟳的免疫水平,实验对大连黑石礁、莱州湾、海州湾和象山4个地理群体日本蟳的肝胰腺、肌肉、血清和鳃组织中的抗氧化以及与非特异性免疫相关的酶活性进行分析,并对其在不同群体间的酶活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各种酶在日本蟳各组织中均存在,但是不同群体间不同酶活性有所差异.大连群体日本蟳的血清ACP、AKP、LSZ酶活均显著高于海州湾群体(P<0.05),与其它两个群体没有显著性差异;大连群体日本蟳肝胰腺和血清MDA含量显著高于海州湾群体(P<0.05),而在肌肉和鳃组织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连群体日本蟳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SOD、GSH-px和CAT酶活显著高于海州湾群体(P<0.05),其活性以大连群体最高,莱州湾群体次之,海州湾群体最低.通过对日本蟳4个地理群体间免疫相关酶活的差异比较,发现不同地理群体日本蟳免疫水平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日本蟳种质资源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溶藻弧菌(攻毒组)、免疫多糖(免疫组)、免疫多糖+溶藻弧菌(免疫攻毒组)后,再测定4组肝胰腺及肌肉中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变化,探讨免疫多糖对日本蟳抗溶藻弧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蟳肝胰腺中LZM和SOD的酶活均高于肌肉中的酶活,且免疫多糖对肝胰腺的免疫增强效应显著高于肌肉;免疫组肝胰腺和肌肉中LZM酶活,在注射后24h时显著升高至峰值(P<0.05),分别为(11.2±2.78)U/mg和(3.75±1.05)U/mg,肝胰腺和肌肉中的SOD酶活也在24h达到最高值,分别是对照组的2.2倍和1.4倍;免疫攻毒组在72h时,肝胰腺和肌肉中的LZM酶活分别高出攻毒组62.8%和75.2%,两组织中SOD酶活同样显著高于攻毒组(P<0.05),是攻毒组的3.5倍和4.2倍。由此可见,免疫多糖能提高日本蟳抗溶藻弧菌能力,且在72h达到最佳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日本蟳入笼行为及其地笼网逃逸口选择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蟳山东沿海捕获的体质健壮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在实验室水槽内暂养1周后开展相关实验。观察蟳光照、诱饵条件对日本入笼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蟳日本畏光,在明亮条件下大多数分布于养殖水槽的四角,在黑暗条件下趋向随机分布,蟳遮黑处理和放置诱饵均能增加日本的入笼比例;在地笼网底部设置尺寸(长×高)分别为4 cm×3 cm、4.5 cm×3 cm、5 cm×3 cm、5.5 cm×3 cm的长方形逃逸口时,蟳日本50%选择甲长(L50)分别为3.75cm、4.24 cm、4.54 cm、5.08 cm,选择范围(SR)分别为0.65 cm、0.45 cm、0.62 cm、0.82 cm;L50与逃逸口长度呈线性相关关系,约为逃逸口长度的92.3%。根据实验结果,蟳结合日本最小性成熟甲长和市场最小可接受规格,综合分析认为,地笼网逃逸口最适尺寸(长×高)为4.3 cm×3 cm。本研究旨在为有效保护日本蟳幼蟹资源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日本蟳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研究,以期为日本蟳的人工养殖模式建立和饲料开发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蟳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由口、食道、胃、中肠、后肠及肛门组成,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食道黏膜下层中含有丰富的食道腺,可分泌黏液帮助食物的吞咽;贲门胃黏膜上皮覆盖的几丁质层有刚毛或骨板等构成的胃磨可磨碎食物;幽门胃中几丁质层特化形成密集排列的刚毛,起到过滤的作用;中肠黏膜上皮无几丁质层覆盖,形成纹状缘,可参与食物的吸收。消化腺主要是肝胰腺,肝胰腺为复管状腺,由许多肝小管组成。肝小管黏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上皮细胞有4种类型:吸收细胞、分泌细胞、纤维细胞和胚细胞。  相似文献   
9.
李凡  丛旭日  张孝民 《水产学报》2021,45(8):1384-1394
根据2010—2019年夏季莱州湾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4种大型甲壳类(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和口虾蛄)的优势度、种间联结、空间生态位特征,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4种大型甲壳类的营养级、营养生态位与摄食来源。结果显示,口虾蛄、日本蟳是目前莱州湾夏季甲壳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放流种类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为群落的重要种;4种大型甲壳类的种间联结性不强,显著正联结主要出现于中国明对虾与其他三者之间;日本蟳空间生态位宽度最高(2.45),口虾蛄(2.13)次之,中国明对虾(1.92)和三疣梭子蟹(1.93)较低;生态位重叠较高主要发生于中国明对虾与其他3种之间;4种大型甲壳类营养级相近(3.02~3.28),中国明对虾生态位总面积最大,三疣梭子蟹与日本蟳、口虾蛄的生态位总面积相近,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的营养生态位重叠较高;摄食来源分析表明,中国明对虾摄食双壳类比例更高,其他3种摄食来源同质化程度较高。目前莱州湾三疣梭子蟹和中国明对虾的优势度低于口虾蛄和日本蟳,表明增殖放流虽然扩大了三疣梭子蟹和中国明对虾的种群规模,但尚未较大程度改变甲壳类群落结构。综合4种甲壳类的群落地位、种间联结性、空间生态位宽度与重叠、营养级与营养生态位以及摄食来源的研究结果,中国明对虾与其他三者竞争相对较小,而三疣梭子蟹与日本蟳、口虾蛄竞争较大。为最大程度发挥增殖效益,建议在确定放流地点和放流数量时,应着重考虑相近生态位物种对放流物种的竞争和限制。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8-1999年东海区虾蟹类资源调查所获的日本资料,以渔获密度表示调查海域日本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定量描述了日本在东海调查海域的数量分布。并根据同年逐月生物学测定资料进行了日本生物学特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主要分布在31°00′N以北的大沙、长江口渔场,在31°30′N以南很少有分布,底质为沙或泥沙质。高密集区出现在20~30m水深海区,年间最高渔获密度达363.06kg/km2,常年可以进行生产作业,但以秋冬季数量最多,渔获优势甲宽组为45~75mm,雄蟹略大于雌蟹,雌雄蟹周年性比为1∶0.82,繁殖盛期为5-8月,最小抱卵个体甲长为35mm,甲宽为50mm,体重为25g。最后,提出了规定日本最小可捕规格甲宽为50mm,对于甲宽小于50mm者禁止销售,同时应考虑设立禁渔期等合理利用日本资源,加强人工育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增殖放流等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